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坐落於河南省嵩山,嵩山由兩座群山組成,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當時,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兒來,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跋陀見嵩山很像一朵蓮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後來又過了三十餘年,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羅弟子,傳授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
的開山祖師。

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他們憑著超群的技藝,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後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回歸少林,但均獲賜紫羅袈裟,另賜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銀兩,並賜「立僧兵」、「酒肉」等「榮寵」!自此少林寺遂以武聞名於世。

少林寺和尚自唐以來曾多次應徵。元朝時的福裕和尚因功封為晉國公;明朝的小山和尚曾三次征邊,皇室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不過,最動人的還是要數明代少林武僧抗擊倭寇的故事。在明代中葉,中國東南緣海一帶經常受到日本倭寇的侵擾,他們劫奪財物、屠殺居民、擄掠人口。嘉靖年間,少林寺月空和
尚接到都督萬表的檄文,立即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參加的僧兵隊伍,開赴松江一帶御倭。在戰鬥中人人奮勇,手執鐵棍擊殺倭寇甚多。但是後來他們卻不幸誤中埋伏,終於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的和尚全部壯烈犧牲,為抗擊倭寇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提起少林武僧的事跡,便不得不一提少林寺的「武林房」。武林房是少林寺一百零八房之一,也是最特殊的一房。它的地位超然於各房之外,不受執法僧的拘束,自立制度,由專人統領。不是每一個少林寺的僧人都可以加入武林房,它的成員,全是由各房各堂或各從屬寺院推薦保送;而他們也必然是舉薦者心目中的「高材生」。入武林房要交學費,學費由各房、各堂、及各寺院應繳。所以,它有充裕的經費,生活比較優遇,吃得比較好,練功的設備也較充足。武僧們一般不用做勞作,也不必整天的拜佛念經,也沒有硬性規定作息時間,成就的高低,全靠各人的智慧和努力。寺僧們練武,也真的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放鬆的程度。甚至食無定時,廢寢忘餐,不分早午晚,就是一心一意的練功。有些僧人支頤而睡,指縫裡夾著一支香,香燼炙手,他們又再度起來苦練。

少林寺在悠長的歷史中,可謂歷盡滄桑,它有過香火繚繞、鐘鼓齊鳴的鼎盛時代,又屢糟兵燹風雨的劫難。隋文帝時代,對佛教大力扶持,賜一百頃田地給少林寺,以供寺僧食用。少林寺漸漸佛業興隆。隋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一場大火把整座寺院化為灰燼。到了唐太宗時代,少林寺才恢復元氣,寺內殿宇樓閣林立,全寺佔地一萬多畝,寺僧約二千人。但以後少林寺又隨著厲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抑揚而迭遭變故。現在寺內許多建築多是明清兩代所建。少林寺的山門,是清雍正年代奉敕建造,山門上「少林寺」的門匾則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筆。少林寺的最後一次劫難,發生在一九二八年。當時軍閥石友三以少林寺輔助他的對頭樊鐘秀為理由,三月十五日攻佔寺院,先縱火焚毀法堂,次日,又把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等多處盡付一炬。千年古剎,從此化為焦土,時人歎為浩劫。

四川峨嵋派

民間相傳,峨嵋武術是由「九天玄女」所創,並以玄女劍法傳世。而拜著名的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廣為流傳之賜,有更多武俠迷相信,峨嵋派是由對「神雕大俠」楊過念念不忘的女俠郭襄所創。然而根據史料記載,峨嵋武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始人為武師司徒玄空,而道教和佛教共同存在的峨嵋山,則為峨嵋派武術的發源地。

目前大陸武術名門之一的峨嵋派,與金庸筆下的峨嵋派就不一樣。金庸筆下的峨嵋派是郭靖的女兒郭襄所創,主收女弟子。不過,大陸現存武術名門峨嵋派則是四川各地方拳的合稱,收的多是男弟子。根據大陸武術界的說法,公元三世紀,司徒玄空模擬猿猴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並得到發展,為今日峨嵋武術的濫觴。

峨嵋武術介於武當、少林之間,緊湊、嬌小、靈活成為其特點。包括點穴、擒拿鎖臂。實際上,峨嵋武功強調氣功與武術結合,即所謂“練功不練拳,登峰難上難,練拳不練功,老來一場空”。而當今峨嵋唯一猴拳傳人通永高僧拳術,就是其師父當年師法峨嵋山群猴與蛇獸相搏之術。

儘管小說或電視稱峨嵋派多道姑,但峨嵋山佛教協會會長釋永壽表示,峨嵋山歷史上都沒有尼姑,有女尼是文革之後,在漫長的近二千年佛教歷史中峨嵋山沒有女尼,什麼師太或道姑都是胡編亂造的。

湖北武當派

「武當派」是類似少林寺的武術學校及修身養性的文化聖地...在武當山上
以下是說明節錄:

武當武功,是中國武術的一大名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武當武功作為一種文化,它深深根植於數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於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
  
據傳,武當內家拳的祖師是武當丹士張三豐。他在武當山修煉時曾看到喜鵲和蛇的一場爭斗。“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的姿式給張三豐以極大啟示,就而悟通太極妙理,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拳。 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武功的起源之說,以蛇在攻防之時采取的姿勢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當功夫的真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厘,制敵於擒撲封閉”。
後經歷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武功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

武當山地點-
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位於中國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東有古城襄樊,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西接十堰市城區,北臨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內的風景名勝多如繁星,燦如彩錦,尤其是群山逶迤的武當山,是集幽、奇、秀、美為一體的道教名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山水風光。四季景致各顯特色,春天,山巒滴翠,繁花似錦;...

丐幫

最嚴酷的專制王朝,最冷血的封建官僚,也不會剝奪弱勢群體的乞討權和乞丐的“結社權”。小說中的是最常見的幫派組織之一,人數眾多、分佈極廣、勢力龐大,為江湖上著名的正道組織,有天下第一大幫之稱。丐幫除強濟弱,重諾守信,英雄輩出。這當然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的。史料中無“丐幫”之名,在歷史上還未見到全國性的丐幫組織。

但以乞討為生的職業乞丐,很早就有了。據《丐幫源流考》載,職業乞丐可能始於六朝。至於乞討行為,更是源遠流長,聖人不免。據說孔子當年曾在陳國斷炊,接受範丹的濟才不致餓死。東漢的範丹是歷史上著名的窮漢,和春秋時代的孔子扯上關係,當然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但孔子陳國斷炊,史有確載,他沒有餓死,不能不乞食吧。

不少詩人文人高人都有過真真假假的乞食、乞討行為,唐代元結著《丐論》,自稱:“遊長安與丐者為友。”;陶淵明寫有《乞食》詩:“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龔自珍在詩中說“倡狂乞食過江淮。”(這裡乞食是誇張的說法,實為向故人“乞錢”或故人贈錢,詩後自注:過江淮間不困??,何亦民、盧心農兩君力也);戲曲、小說中,唐伯虎們扮成乞丐泡妞追美或調戲權貴,人們也視之為文人的風流韻事;《後漢書-獨行傳》曰:“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向長之後也,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不好語言,而喜長嘯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小偷日記》作者[法]讓熱內是文壇大家。他年輕時到處流浪與乞丐結幫,多次因盜竊而入獄,後被判終生流放,他在獄中寫的作品卻轟動文壇。

乞丐行為,君王亦不免。《左傳》曾記載晉公子重耳“乞食於野”;最有名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貧寒,當和尚不成當乞丐。傳說敲打牛骨頭就是從他開始。窮家門的人稱那牛骨頭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個小銅鈴,相傳一個銅鈴可吃一省。當上皇帝後的朱洪武傳旨,乞丐用上安上十三個銅鈴的太平鼓,享有“吃遍全國十三個省份”的特權。另有一說,唱花鼓行乞源於朱洪武平定天下後,為恢復家鄉鳳陽的元氣,不惜遷徙江南富戶十四萬至鳳陽,並嚴律私歸者有罪。由於連年征戰,田地荒蕪,鳳陽地方流離失所淪為乞丐者甚眾。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戶每至冬季必扮成窮家門人,藉行乞潛歸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為業。一首花鼓歌謠唱得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

對於佛教尤其是印度早期佛教而言,乞食更是教徒們的“本地風光”和“本職工作”,是“實施遊行教化利導眾生”的方便大法。和尚又名乞士,佛陀制定了“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制度,佛陀自已也是嚴格執行以身作則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頭就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唐)貫休詩《乞食僧》寫一個“擎缽貌清贏,天寒出寺遲。朱門當大路,風雪立多時”的和尚,此和尚“似月心常凈,如麻事不知”,已是悟道成佛的高人。“行人莫輕誚,古佛盡如斯”,“古佛”外表和行為也是這樣與人無異、不露形跡的呀。

佛教乞食還有許多講究,《楞嚴經》中有“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之語,意謂欽仰佛陀開示闡明對貧富無分別的乞食方式,以免除他人的疑惑和譭謗。大迦葉專找貧苦人乞食,須菩提專找富人乞食,前者使人懷疑他故做清高,後者招人譭謗他貪圖富貴。小乘乞食有其順序,一般是先找官家,然後依次為唱、屠、沽(酒家)、淫捨;大乘乞食則一視同仁,不捨貧而從富,亦不捨富而從貧,以顯示平第之道。

乞丐結社,古代亦不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裡的乞丐團頭金老大,他手中的桿子是領袖的標記,統轄全城的叫化子,證明在宋代丐幫已然成氣候,是具有某種程度組織規模的社會群體。“這般丐戶,小心低氣,服著團頭,與奴一般,不敢觸犯。”想見當時的丐幫紀律嚴明。丐頭的桿子(打狗捧也)一直沿用到清末明初,不僅象徵權力,還可以執行幫規,懲治違規的乞丐。當時京師的丐幫有黃、藍桿子之別。黃桿子多八旗中游手好閒橫行市井之徒。藍桿子則是普通乞丐。

古今中外,還沒有一個政府能徹底根絕乞丐。在任何一個社會裡,乞丐都是需要憐憫與救助的最貧弱無助的群體。難免有“假乞丐”,有一些好逸惡勞、遊手好閒者把乞討當作一種“致富手段”,但在貧富極度懸殊、民眾毫無保障而中共自稱具有最優越社會制度的中國,可以肯定大多數職業及非職業乞丐都是為生活所迫。對於乞丐問題,政府份所當為的,不是禁,而是進一步完善“救助管理辦法”,讓流亡人口得到切實有效的救助,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安居樂業,從根本上載斷乞丐之“流”。政府不此之圖,反而大發禁丐令,反而以各種方式摧毀民眾的同情心和道義感,號召市民不要同情乞丐,不要向乞丐施捨。如此苛政暴政,稱得上是空前絕後了。這不是把無告無助的貧民往絕路上逼嗎?也就是說他只是地方性非全國性,主要因為水災和旱災常出之地有和清朝乾隆時,人口過多,所以才有全國皆乞,但沒有統一的指揮,不過有很大牌的乞一起圍向官府要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anzhiting 的頭像
    yuanzhiting

    Jimmy的工作室

    yuanzh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