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古詩十九首》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民間流傳牛郎織女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之名始見於《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七夕節」源遠流長,全國各地有很多關於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經過專家考證後認為,邢台市東部天河山生態旅遊區有天河梁、老牛巖、牛郎莊、織女峰、鵲橋等大量有關牛郎織女傳說和人文遺蹟,很可能是牛郎織女故事原生地,眾多專家學者將為天河山「中國愛情山」揭碑,並正式命名邢台為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
  很久以前有一個牛郎,跟著哥嫂過活,既聰明又勤快,天未亮就得上山放牛,可狠心的哥嫂仍嫌棄他,和牛郎分了家,只分給他一間破柴房,一頭老牛。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一起睡在那間破柴房內。有一天,牛郎趕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森林,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牛郎看到九個仙女架著祥雲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後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裡,牛郎盯著那個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看入了神,這時老牛突然開口說:「她是天上的仙子,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牛郎沿著樹叢,悄悄拿走了仙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時,其他仙女都穿起五彩霓裳,架著祥雲而去。唯獨找不到五彩霓裳的仙女留下了。這時,牛郎從樹叢後走出,要求仙女做他的妻子,仙女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脈脈含羞的點點頭。牛郎仙女喜結良緣後,男耕女織,互敬互愛。兩年後,仙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得知仙女下嫁凡人,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 ,捉了仙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只許他們每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初七這天相會。於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有成千上萬的喜鵲,為了報答織女救命之恩,於晚上在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讓牛郎識女相會。
  南北朝時《歲時廣記》記載: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居住在天河的東邊,有著一雙靈巧的織手,善於織布,而牛郎則居住在天河北邊,每天非常勤勞的耕田;天帝感於二人之勤奮,決定將織女嫁給牛郎。沒想到兩人結婚後,只顧著談情說愛,把工作都荒廢了,也就是說男不耕女不織。天帝發怒而處罰兩人,將織女送回河東,各自居住在天河的兩邊,只許他們每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在河邊相會。
  這種淒涼美奐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的心,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學、戲劇所歌誦的題材。傳統民間婦女有於七夕這一天向織女乞巧的習俗。古代詩人也喜歡以此為題來吟詠附會一番:
  「三湘瀟灑恨無潮,鳥鵲填河願有橋。」
  「鳥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
  「天河漸近鵲橋時,一夜風吹斗柄移。」
  「鵲橋崔嵬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
  古書籍亦有不少關於七夕的記載:
  《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嘗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
  《輿地記》記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鍼,世謂之穿鍼樓。」
  《五國故事》記載:「南唐後主李煜,每七夕延巧,必命紅白羅白匹,豎以為月宮天河之狀,一夕而罷,乃收之。」
  《瑯嬛記》記載:「七夕,徐捷妤雕鏤菱藕,攢於水晶盤中以進,極其精巧。上大稱賞,賜以珍寶無數。上對之竟曰:喜不可言。至定昏時,上自散置宮中幾上,令宮人暗中抹取,以多寡精粗為勝負,謂之鬥巧,以為歡樂。」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河鼓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頗有受其祚者。」
  《 荊楚歲時記》又載:「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清華宮遊宴時,宮女輩陳瓜果花酒饌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也。又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四民月會》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感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微應,且者乞願,三年乃得。」
  《感遇錄》記載:「郭子儀至銀州,夜見左右皆赤光。仰視空中,駢車繡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下。子儀拜祝曰:“今七月七夕,必是織女降臨,請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飛天。」
  《秘閣閒話》:「蔡州蔡氏,每七夕乞巧,禱以酒果,忽見流星墜筵中,明日瓜上得金梭,自是巧思益進。」
  因為織女善於織布及女紅,且面貌姣美,因此古時閏中少女或少婦視七夕為祈求巧藝及美貌的佳節。
  乞巧的方式為:女子或少婦於當天入夜以後,在家中擺設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針線等以祭祀織女,乞求織女能夠賜給她們一雙靈巧的手。此外,並將香粉擲向天空,若粉末落在臉上,則表示會愈加的美麗。
  七月初七,亦是魁星的誕辰,從清朝開始逐漸盛行於七夕這一天拜魁星。「魁」即首的意思,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魁星被認為是科舉之神,與考運有關,與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呂洞賓及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被奉祀在文昌祠中。因此拜魁星的目的,是預祝未來的考試能夠拔得頭籌。拜祭魁星的祭品,包括有生菜、芹菜、生果、蔥、臘燭一對、長壽香三枝、文昌衣寶一份、壽金等。
  民間認為七夕這天「七娘媽」誕生的日子,七娘媽一直被視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閩南及台南地區的民眾在農曆七月初七,凡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的,都會帶著子女攜帶供品前往拜祭「七娘媽」,舉行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以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而七夕、乞巧節的習俗,由何時流存民間,則很難稽考了。由於傳說中之織女是排行第七的,故又稱七姐,她是一位擅於紡織的仙女。故在這天晚上,婦女們都會向祂祈福,以祈得到如意郎君外,還祈能青春美貌常駐,亦求衪賜予優良針織的手藝,這亦是乞巧的真正義意。
  向七姐祈福的祭品,亦十分講究,主要包括「七姐盤」:紙紮盤中劃有較剪、針線……等針黹物品;「七姐衣」:織女穿著的衣服;「七彩色紙」:給天界用來做衣服的布料。其次,香燭、鮮花、水果、飯菜、「七姐秧」及女性化妝用品,也要式式式俱備。
  各樣祭品準備以後,吉時一到,婦女們便可誠心焚香禮拜,向七姐禱告,就可以得到七姐在天的庇祐,姻緣美滿,心想事成了。
  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說,當銀河白氣奕奕、光耀五色時,就是織女在渡河。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有幸運兒才能遇見。若看到這一奇觀,可乘機下拜,向七姐求子、求財、求壽,但三者只能求其中一種,不能兼求,三年後必定會得到所求的東西。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桿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麵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各地習俗:
福建:
漳州府女子乞巧後,以熱豆相饋贈,稱之「結緣」。
長汀縣的小學生七夕清晨一邊唱歌,一邊擊鼓,以竹子懸掛紙葫蘆,將所作的功課紙藏於其中,帶至郊外焚毀,稱之乞巧。
閩東女子乞巧必備的祭品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茶、酒、香爐。男子則以帶角羊頭祭魁星。拜完魁星後,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干代表狀元、榜眼、探元。將果干往桌上投擲,如桂圓滾至某人面前,某人即中狀元,眾人向狀元敬酒一杯,再依次類推,直至每個人都有功名為止。
廣東:
龍門縣七夕雞初鳴時,即往河邊汲水貯於家中,以治療熱病。
揭陽縣七月七日祭房中神以報答祂幫助產育之功。
潮州舊俗,七夕眾集年青姑娘七人,每人剪苧麻布一尺,用布遮目,仰望牛女雙星,以所「見」的景象卜吉凶。
廣東的民間傳說,牛女分手時會掉眼淚,落到葡萄棚裏,會使酸葡萄變甜。
河北:
舊時的北京,每逢七夕,梨園必定搬演《長生殿》中的(密誓)一齣來賀節。民國以後,以描寫牛郎、織女故事,名為《天河配》,取代了《密誓》而成為每年七夕必演的劇目。
北京的七夕又稱「巧節會」或「女孩節」,當夜人家均搭建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陳設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子赴會,飲宴盡歡。
永平府以七夕為牛生日,據說掛花枝於牛角可免災禍,當日並以麵餅賞牧童。又傳說喜鵲、烏鴉當晚搭橋以渡牛、女,所以次日頭上皆禿。
肅寧縣於七夕清洗油器瓶罐之類,據說當天清洗特別容易,只輕輕一沖就潔淨了。
山東:
堂邑縣於七夕造雲麵、祭丘隴,稱為「薦新」。
單縣的少女乞巧時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先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有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及一個紅棗分別包入三個水餃裏。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日照縣的婦女在七夕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後,頭髮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
山西:
平遙縣於七夕在田禾上掛花紅紙條以避冰雹。
廣靈縣於七夕折柳枝,掛楮錢插於田中,報答田公(土地)。
陜西:
白水縣於七月七日男家贈禮物給女家,禮品之豐盛幾乎與聘禮相當。
蒲城縣於七夕迎回新嫁的女兒,稱為「避節」。避節的原因是因為怕王母娘娘拆散新婚夫婦的幸福生活。所以暫避娘家以求長久的團圓。
江蘇:
無錫縣女子以雜花浸水,置於庭中過夜。次日清晨取以洗面,據說能使容貌更加美麗。
吳縣女子七月七日搗鳳仙花汁染指甲。
江南一帶,七夕這天要送五彩繩。因為喜鵲在天上搭橋,需要大量的繩子。於是,姑娘們把端午節時帶在孩子身上的五彩繩解下來,扔到屋頂上,好讓喜鵲銜上天去搭橋。
浙江:
開化縣七夕童男女晨起後,以木槿葉舂水洗頭髮。
江西:
七夕婦女以諸瓜果及糖蜜浸於水中,露天中放置一夜,次日晨起飲此水,稱為「巧水」。
湖北:
彝陵州七夕家家點荷葉燈,取大荷葉,插燭灌脂其中,燃置於竿頭,樹立於門外。據說秦朝時,白起意欲夜燒彝陵,因看到城中多燈才打消此意,鄉人便點荷葉燈以紀念此事。
湖南:
新田縣民多於此日為兒女定婚嫁大事。
台灣:
和閩南地區一樣有乞巧會、拜魁星等習俗。亦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嬰兒神「床母」。
詩詞選:
燕歌行       曹 植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梵梵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霑衣裳;
  援琴鳴紘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長恨歌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秋夕詩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鵲橋仙       唐.秦少游
  織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如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文昌橋上    明.湯顯祖
  共言烏鵲解填橋,解度天河織女橋。
  織錦機中聞嘆息,穿針樓上倚逍遙。
  新歡正上初弦月,舊路還驚截道飆。
  並語人間有情子,今宵才是可憐宵。
七夕        清.鄭燮
  漏盡星飛頃別離,細將長夜說相思。
  別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舊怨詞。
台灣竹枝詞     清.錢琦
  五采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裏拜文昌。
  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anzhiting 的頭像
    yuanzhiting

    Jimmy的工作室

    yuanzh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