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正月初一,現稱之「春節」,或稱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歲首、三元、三朔、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開頭第一天,出現如此多的稱謂是因更朝換代和歷法計算方法不同所致。春節,是中國農曆的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的由來及節俗的演變:
  春節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辛亥革命以後,在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卅一日,當時的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四九年九月廿七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區分陽曆和陰歷兩個年,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把農曆正月初一正式訂為新年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民國成立以後開始採用世界通用的陽曆,於是訂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為「春節」。中國新年的節俗,一直到近代,變化並不太大。包括放爆竹、貼春聯、舞龍舞獅等,仍保有古代過年的傳統。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年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春節」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慶,每年從農曆十二月開始,就可感受到濃厚的年節氣氛。「過年」原與傳統農業社會慶祝農事收成有關,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節,人們都載歌載舞,用各種豐富的慶祝儀式來迎接這個節日,並酬謝上天賜與這豐收的一年,也祈願未來一年更加順利圓滿。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雞鳴而起」,固然是為了一大早向祖先拜年,而齋戒及正衣冠更是要求在身心兩方面都達到絕對的恭敬。中國人講究孝道,即使對已逝的先人也不例外。在許多的傳統節日中,祭祖都是不可少的項目。春節的祭禮更是當天的首要大事。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祭祀祖先、敬拜諸神,之後依序向長輩問安行禮。有些善信會到附近的廟宇行香,接著就出門向親朋好友拜年,大家見面互相恭賀「恭喜發財」,並說些吉祥話,以討個吉利,此稱為「賀正」,其中五日內又以初一為最好的拜年之日。或者到風景名勝地方去郊遊。此時,也是一個和解的好時機,所有的新仇舊恨都必須在年節時分暫擱一邊。
  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放鞭炮,從最熱鬧的城市到最偏遠的鄉村,都有舞龍舞獅等遊藝活動,是舉國歡騰的大典,我國自古就視「龍」為吉祥的象徵,古代的中國人深信,龍掌管降雨,因此舞龍可以保祐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亦傳說龍跟獅子的頭可以驅逐邪魔。此外,初一還要根據干支來定「開正」的時刻,一等到時刻的到來,就燃放鞭炮,並在神明面前供奉「甜料」(如甜湯圓),全家老幼一起祭拜,稱為「開春」。
  至於原意在避山魅惡鬼的爆竹,幾經變化,竟成點綴年節熱鬧氣氛不可或缺的鞭炮了。古時候的爆竹就是將竹子投入火中燃燒,竹節裡的空氣受熱膨脹後炸裂竹管,發出霹靂啪啦的響聲,以此來驅逐鬼怪。後來,驅邪的目的變得較不明顯,反而是爆竹所迸發的火光及響聲增進了年節熱鬧、興奮的氣氛,因而大受歡迎。至宋代人們發明了火藥之後,就有人以紙卷取代竹筒,並以麻繩把爆竹編成串來出售,稱為「編炮」。又因為它爆炸的聲音清脆如鞭響,所以也叫做「鞭炮」。《武林舊事》記載:「一爇(點燃)連百餘響不絕。」南宋時製鞭炮的技術已經相當進步,利用製作鞭炮的原理,聰明的人又發明了各色的花炮、煙花,並冠於多種別緻的名稱,如:霸王鞭、地老鼠、一丈菊、火梨花、飛雪迎春、金菊吐艷、仙女散花等等。各種精巧的煙花,將夜空點綴得無比燦爛。
  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稱為「做客」。傳說如果女兒在初一回娘家的話,娘家就會變得很窮,這就是選在初二來回娘家的緣故。依照以前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在這天要由娘家的兄弟前來迎接,但現今都用電話口頭邀約。在這天,女兒須偕同夫婿及兒女,攜帶一些禮品(稱為「伴手」或「等路」),回娘家省親,並準備紅包,分送給娘家的兒童。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日,商家都要「做牙」一次,二月初二是一年中第一次做牙,因此稱為「頭牙」,這一天要舉行土地公的祭典。一般農家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五穀豐收,並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
  大年初三俗稱為「赤狗日」,或稱「赤口」,是兇日,俗例謂此日不宜外出或宴客。此外,根據一個有趣的傳說,初三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以後,家家戶戶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此外,人們並在家中各處灑鹽、米,稱為「老鼠分錢」。
  大年初四,所有的歡樂趨於平靜,有的需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當天是「接神」的日子,在臘月二十四日升天向玉皇大帝奏報的灶神,都在這天回到人間,因此要準備豐富的牲醴、果品,然後焚香點燭及燃繞金紙,並施放鞭炮以表示恭迎。俗語說:「送神早,迎神遲」,而接神儀式一般都是在午後舉行。灶神的歸來象徵著自由的結束,生活的一切又要回到神明的監視下。因此,中國人總是說:「送神永遠不會太早,迎神永遠不會太遲。」
  大年初五,初五是過年期間自初一以後一個重要的日子。初五也叫做「破五」,因為前幾天的禁忌,過了這天便可破除。此外,俗稱「初五隔開」,表示過了初五一切生活作息便恢復正常,各商家也於這天大放鞭炮,正式開張;又傳說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所以商家又格外在路邊擺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發利市」。新年的慶祝活動幾乎已接近尾聲。貢桌上的貢品都被拿下來,生活也漸漸恢復正常。
  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也會在庭院或寺廟的中央準備祭品為玉皇大帝慶生。
  春節期間除了家人團聚,拜訪親友外,在民間也可以觀賞到有趣的民俗娛樂活動,例如:舞龍舞獅、捏麵人、皮影戲等的表演。而大人們因為口袋裏有錢也有空閒,所以也喜歡在這個年假期間,約三五好友小賭一番,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歡度春節的傳統之一。雖說到了初五,過年即已告一段落,但是年節歡慶的氣氛及玩樂的興致,一直要延續到過完元宵,春節才算結束了。
  如其他的節日般,食物在春節期間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春節的飲食習俗除追求豐盛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並討個好兆頭。在除夕夜的大餐中,魚是不可或缺,因為魚象徵著「年年有餘」;韭菜代表「永久」;菜頭有「好運」的意思,而丸類則代表「團圓」。這段期間,人們也會準備一些象徵吉祥的甜點,例如年糕意味著「步步高升」。來自北方的中國人,喜歡在過年期間吃水餃,由於水餃的形狀像金元寶,吃水餃意味著為來年累積財富。
  過年期間,大小廟宇都擠滿上香祈求來年平安及好運的民眾。有些廟宇在除夕的午夜時分會先關上大門;這時,門口聚集許多翹首引頸的民眾。一到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門就會被蜂擁的民眾推開,大家爭先恐後的擠進,以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將香插進香爐的人。傳說拔得頭籌的人在這一年可得到好運。
春節禁忌:
然而,新年期間也並非意味著可以毫無禁忌的歡樂。這段期間,仍然有些禁忌。例如:中國人相信如果在大年初五前掃地,可能掃走屋內的好運與財富;此外,盡量避免說不吉利的話或討論與「死」有關的話題;如不小心打破碗碟,要盡快地說:「歲歲平安」,以能及時化解凶災;為祈求年年益壽,神壇上的香與蠟燭必須終日點亮;某些家庭禁用刀子與剪刀,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家人在使用刀剪時不小心受傷。
正月初一禁忌:
忌灑水掃地:
俗信在這一天不宜灑水、掃地、倒垃圾。因為一般人認為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而灑掃、傾倒垃圾,這兩個動作意謂著「掃除」與「丟棄」,是不好的兆頭,恐怕會使家中的「財氣」外流出去。所以嚴禁灑掃庭除,以聚財氣。
忌殺生:
一般在這天祭拜神明,只用素菜,既不拜葷肉,所以也連帶不殺生。而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的災禍發生。
忌打破碗盤玻璃:
在大年初一打破碗、碟、杯、盤等,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如人破、家破、財破等。如不小心打破了器物,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口中唸「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如此就可化解災難。
忌動刀剪針線:
動刀剪針線,恐怕有差錯,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尤其早期家中有母雞正在孵卵時,更是忌諱裁縫及針線。因為新年母雞孵卵是個吉兆,有繁殖及財運之意,所以要善加呵護,不得有任何傷害。
忌睡午覺:
人們相信若男人在這一天睡午覺,他的田畦就會崩潰。而女人若在這一天午睡,她的廚房就會塌陷。這是遵循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之意。
忌吃稀飯:
因為稀飯多水,所以人們認這天若吃稀飯,那麼這一年外出時都會被雨淋,或是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在古時,吃稀飯被視為是貧窮的象徵,若在新年的第一天吃稀飯,恐怕以後一年都得過吃稀飯的窮困生活。
忌說不吉利的話:
凡是「破」、「死」、「病」、「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在這一天要小心避免說出口。如果不慎犯忌,則一年內可能會不吉利的事情發生。所以若不慎說了不吉利的話,要以吐唾沬,或說「童言無忌」等方式,來化解可能帶來的不祥後果。
正月初二禁忌:
忌回門禮為單:
初二這天是出嫁女兒偕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稱為「回門」。女婿帶給娘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正月初三禁忌:
忌晚上燃燈:
在傳統民間一般相信初三這晚,是老鼠娶親的日子。而這一天要早早熄燈的理由,則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理由:一說是為避免打擾老鼠的喜事,因為老鼠多代表家中繁殖力興旺,收成豐厚。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鼠多為患,會侵害農作物,所以要早點熄燈,以免老鼠趁著燈火,趕辦嫁娶。
忌外出拜年:
正月初三又稱為「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不祥。因此在這一天,人們大都不出門,只在家中祭祀神明。而初三也表示年節將過了,所以不可再到別人家中去拜年。
正月初四禁忌:
忌出門:
因這天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要守在家中不出門。
正月初五禁忌:
忌家中存留穢物:
在初一時,垃圾、穢物是「財氣」,不可傾到,以免錢財外流。而在初五這天,垃圾、穢物變成了「窮氣」,因此這天要清掃家中,將垃圾送出去,稱為「送窮出門」。
忌動土:
正月初五為「五忙日」,禁止動土。若在這天動土,可能會有災害發生。
正月初七禁忌:
忌出遠門:
正月初七為「人日」,這天若天氣為晴,則是人安之兆;若為陰,則疾病瘟疫生。此日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不適宜在這天進行,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玉樓春)   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丁卯元日      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
  釣簾欲迎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  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  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  共說此年豐。
元旦試筆      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會        曹 植
  初歲元祚、吉日維良。
  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衣裳鮮潔,黼黻元黃。
  珍膳雜還,充溢圓方。
  俯視文軒,仰瞻華梁。
  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庚辰元日      陶宗儀
  授曆紀庚辰,開元值丙寅。
  五更微見雪,兩日便迎春。
  頭戴銀旛巧,門題彩帖新。
  屠蘇循故事,殿飲老年人。
庚戌元日      高士談
  舊日屠蘇飲最先,而今追尚依然在。
  故人對酒且千裡,春色驚心又一年。
  習俗天涯同爆竹,風光塞外只寒煙。
  殘年無復功名望,志在蘇君二頃田。
各地習俗
河北:
北京初五開市時,掌櫃的要帶領所有伙計們祭神,祭拜後將神禡、紙錢請到門口,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上一焚,稱為「送神」。伙計們還要去租借各種敲擊樂器,外頭一放起鞭炮,裡頭就開始敲鑼打鼓、搖算盤,熱熱鬧鬧的開張,說是「響響噹當,大吉大利」。正月初八稱為「順星」,當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在這天到廟裡燒香祭星,可以獲得星宿的垂祐。或等初八晚上星星出齊後,在庭院裡擺上香案,供上「星神禡」,以元宵為供品,再以五色燈花紙,捻成一百零八個燈花兒,用油泡在粗磁做的小燈盞裡,燃起來散放於庭院各處,就可以去災了。
福建:
廈門人初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
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
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台灣:
台灣民間,初九拜敬天公生,十一請子婿,十二女兒回娘家,十四結燈棚,十五慶元宵。
四川:
成都人初一不吃飯,因為「飯」與「犯」諧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麵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於初七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
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
長壽縣初一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山東:
寧陽縣初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初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浙江:
烏程縣初一以草束於長竿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之「慶田蠶」。又點燈於竿上,直至三月初三為止。
寧波人初一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人以加入橄欖和金桔的「茶碗茶」或「茶葉蛋」待客,稱之「捧元寶」。
河南:
陳留縣元旦在天井中以青石壓橫木,稱為「壓千觔」。
滎陽縣天未亮時就設祭品在庭院祭天,並燃燒柏柴以逐疫。
孟津縣元旦蒸麵繭以祈求蠶業有好的收成。
郲縣元旦五鼓時,每戶門前都插一支路燈,例同元宵。
沘源縣以初三為「穀子生日」,是日不食米飯。初七為火神生日,夜間必放花炮。
陝西: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
高陵縣初一,天一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
石 泉 縣 以 黃 紙 作 錢,元旦 結 彩 懸 於 門,名為「寶蓋錢 」 。
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戶戶剪紙人後,拿到門外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安徽:
自年三十中午十二點就開始拜年,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點為止。並互相較量誰家放的鞭炮紙最厚,就表示誰家過年最隆重。
壽春於初四迎財神,商家必備魚頭、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諧音「餘頭」、「時至」、「運來」,以為發財的吉兆。
湖北: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
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湖南:
新化正月初一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江蘇:
江寧縣初一家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
吳縣人多於初一到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
蘇州初一一早開門要放三串爆竹,叫做「高陞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喜神方」方向行。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初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准安人傳說,吃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
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anzhiting 的頭像
    yuanzhiting

    Jimmy的工作室

    yuanzh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